2019年12月,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一项重大发现——在咸阳空港新城的一个墓地中,考古学家发现了薛绍的墓,并进行了挖掘。然而,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,这座墓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,墓室和甬道几乎完全毁坏,所剩的仅是部分砖铺的地面和石棺床。前甬道内原本建有石门,但也被摧毁,门的残余构件散落在甬道和前室中。更令人奇怪的是,这些破坏显然并非发生在近现代,而是早在薛绍去世后不久就已开始。
如果是为了掠夺墓中宝物的盗墓贼,他们完全可以拿走金银珠宝,根本无需大费周章地摧毁墓室。如此严重的破坏,很可能与薛绍及其家族的敌人有关。通过各种线索,可以推测出,唐玄宗李隆基几乎是这次墓毁事件的幕后黑手。李隆基在登基之前,曾与太平公主发生过激烈的权力斗争,甚至在太平公主死后下令毁掉她第二任丈夫武攸暨的墓。可以想象,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——薛绍,遭遇同样命运也毫不奇怪。
从薛绍的个人命运来看,他的墓地遭遇官方的毁坏,实际上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巨大打击。幸好他已经去世二十多年,免受这一切痛苦与凌辱。李隆基之所以下令摧毁薛绍的墓,并非出于对薛绍个人的仇恨,而是为了震慑活人,特别是那些可能对自己权威心生异议的人。李隆基通过这种方式警告所有人:即便已故的反对者也不能逃脱惩罚,大家都得三思而后行。史书和墓志铭中都提到,薛绍年仅二十九岁便早逝,这在唐代是极为异常的,这也为他的死亡原因增添了不少谜团。
展开剩余72%关于薛绍的死,墓志铭并未明确说明其具体原因,只是模糊提到他“仓卒遇害”,并指向了与武则天的亲信——薛怀义和周兴的关系。这表明薛绍的死与当时权力斗争密切相关,且并非死于病痛。《旧唐书》中的记载则更为明确,指出薛绍因为被诬告与诸王勾结,参与了反对武则天的阴谋,最终遭到处决。薛绍当时已是高官,担任右武卫大将军、右散骑常侍,是当朝驸马,与太平公主育有四个年幼的孩子。这些背景使得他的死不得不获得武则天的首肯,而执行这项命令的便是薛怀义和周兴。
不过,《新唐书》对于薛绍之死则持不同看法,认为他与哥哥薛顗一同参与了李贞、李冲父子的反叛行动,因此死于正当镇压。总的来说,史学界对于薛绍的死因尚有争议,一部分认为他是冤死,另一部分则认为他是自作自受。墓志铭并未敢直言武则天下令处死薛绍,只能将罪责归于薛绍的两个执行者,这种“为尊者讳”的写法,在中国历史中屡见不鲜。
回顾薛绍短暂而动荡的一生,如果他没有遭遇武则天的政权变革,或许会拥有一个不同的命运。薛绍出生于显赫的薛家,其家族在唐代拥有极高的地位。薛绍的曾祖父和祖父分别担任过多个州的刺史,而他的父亲薛瓘更是担任过右卫中郎将和左奉宸卫将军。他的母亲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亲生女儿城阳公主,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铺设了一条几乎没有障碍的仕途。薛绍自小便过着优渥的生活,拥有无数家产和特权。
然而,命运并未偏袒这个年轻的继承人。由于母亲城阳公主牵涉巫蛊事件,薛绍在年仅十岁时便失去了父母,这对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。但尽管如此,薛绍的政治前途并未因此受阻,他很早就开始担任官职,并受到唐高宗李治的特别关照。尤其是他与太平公主的婚姻,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象征。
太平公主在成年后,对婚姻提出了自己的要求,并最终选定了薛绍作为自己的丈夫。李治选择薛绍作为女婿,并非因为他在军事上有突出表现,而是因为他的家族背景和政治地位符合当时的皇室要求。太平公主和薛绍的婚礼可谓盛大,婚车队伍长得几乎无止境,场面极其宏大。
然而,这段婚姻最终未能维持长久。薛绍和太平公主生育了四个孩子,但因牵涉到越王李贞的谋反案,薛绍最终被武则天下令处死。值得一提的是,武则天在处理薛绍时,虽未将其当众处决,而是采取了较为隐秘的方式——将薛绍关押在监狱中活活饿死,这样的方式在政治斗争中并不少见。
武则天的反感与敌意并非一朝一夕,而是在薛绍与太平公主婚姻的初期便显现出来。她曾因薛绍的两位嫂子并非贵族出身,试图阻止这段婚姻的发生,虽然未能成功,但这为日后的不满埋下了伏笔。随着武则天逐步掌控大权,她对薛绍及其家族的敌意愈发加剧,尤其是在薛绍参与越王李贞之子的谋反后,最终导致了这位高官的悲剧命运。
薛绍去世后,时隔十六年,随着武周政权的崩塌和李显复位,薛绍终于得以“平反”,并恢复了他的官职,甚至被重新安葬在更为尊贵的地方。但这份“复职”的荣耀并没有持续太久,因太平公主成为了新的政治敌人,薛绍的墓地再次遭到破坏。这一切最终变成了他家族与政权更迭中的一场“悲剧”,从一位曾经显赫一时的驸马,到最终家破人亡,薛绍的命运映射出古代帝王更替、权力斗争中的冷酷无情。
总的来说,薛绍一生的起伏堪称戏剧性。从家族的辉煌到个人的冤屈,从权力的顶峰到悲惨的死局,他的人生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剧,而他所经历的一切,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