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封神时代,闻太师无疑是最为强大的凡人之一,他的力量几乎可以媲美任何神祇。作为商朝的支柱,他凭借一己之力,便能够与西岐抗衡,为商朝的帝国稳定立下赫赫战功。然而,这样一个身处巅峰的存在,为什么没有发现妲己的妖怪本质呢?其实,闻太师早就察觉到妲己的真面目,但即便如此,他也无力阻止。毕竟,他只是一个臣子,能做的仅仅是死后报效国家。
作为一名凡人,闻太师已经站在了整个民间武者的巅峰。早在进入商朝之前,他便跟随金灵圣母学习了整整五十年,经过长时间的修行,最终下山涉足红尘。此时的他,不论是在法力、修为,还是其他方面,都非常强大。再加上他独有的三目神通,几乎所向披靡,视力穿透一切,识破虚妄。
展开剩余82%由于如此强大的实力,商朝的君王纣王对闻太师始终心生畏惧。这种恐惧就像是一个孩子因犯错而害怕父亲的目光一样。而妲己,自从进入朝歌以来,也从未感受到如此的恐惧,她知道,自己无法逃脱闻太师的眼睛。如果闻太师决定杀掉她,连纣王也无法保护她。因此,妲己的内心充满了恐惧。
事实上,闻太师拥有三只眼睛的能力,能够识破妖怪的真身,并能通过第三只眼看透人心,辨别忠奸黑白。尽管古籍中未明确记载闻太师是否能够识破妖怪的伪装,但从妲己的反应来看,闻太师显然拥有这种能力。那么,既然闻太师能够看到妲己的妖怪本质,为何却没有果断将其除掉呢?其实,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。
首先,闻太师并非没有识破妲己的妖怪真身,也不是没有办法“强行”除掉她。他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,是因为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,妲己的存在,无论她是生是死,都无法改变商朝的命运。作为纣王的托孤大臣,闻太师看着纣王从小长大,纣王对他怀有深深的敬畏,就像少年时期的康熙帝对鳌拜的畏惧一样。当妲己发现连她的依仗都害怕闻太师时,自然心生恐惧。
然而,闻太师回朝后,妲己依旧安然无恙,甚至丝毫未受到惩罚。这是否意味着闻太师并不认为妲己有罪,或者他与纣王达成了某种协议呢?其实并非如此。在闻太师回朝之前,他已经掌握了朝中一切动向,并且在回来后,虽然没有直接处决纣王身边的奸臣费仲与尤浑,但他已决定要除掉他们。这一点,从闻太师提出的“陈十策”中可以看出。策中提到要“贬妲己,别立正宫,不可蛊惑;斩费仲、尤浑,警示不肖”。由此可见,闻太师的目标就是要将妲己打入冷宫,并且铲除这些宦官权臣。
然而,尽管闻太师提出的十策有些得到纣王的批准,但关于贬妲己和斩杀费仲、尤浑的建议却被纣王否决了。对此,闻太师并未追究,因为他深知自己的第三只眼所看到的未来——商朝已经注定会走向覆灭。换句话说,尽管妲己带来了很多问题,但若直接解决她,恐怕无法改变大局。更何况,闻太师的任务是要对抗西岐大军,他的重点是如何击败敌人,为商朝争取更多的存续时间。
与此同时,作为截教三代弟子,闻太师早已知晓三界中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,他不可能将精力过多消耗在宫中权斗上。面对西岐的压力,他只能将妲己和朝中的事务暂时搁置,专注于如何应对外部威胁。在他的眼中,商朝的存亡大于一时的得失,他的最终目标是击败西岐,保住商朝的命脉。即使妲己依旧在朝中祸乱朝纲,只要商朝的气运尚存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闻太师并没有做错。他是商朝的太师,肩负着拯救整个国家的重任。在他看来,打败西岐、巩固商朝的实力,才是最为迫切的任务。如果商朝最终击败了西岐,妲己的性命便不再重要,女娲也不可能再干预人间的事务。毕竟,这场战争关乎的不仅仅是商朝与西岐的对决,更关乎于三界之间的权力角逐。
若从封神榜的视角来看,只要封神榜的人员名额填满,战争就应当结束。最终,无论商朝还是西岐胜利,封神榜上注定会有一方崭露头角。此时,商朝的未来也许就已经不再依赖于妲己的生死。
闻太师,无疑是一个悲情人物。作为一名凡人,他无法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,只能按照天命行事。即使深知自己将在绝龙岭阵亡,他依然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,为商朝撑起一片天。姜子牙将他封为“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”,也正是因为他在这场浩大战争中的无畏精神。如果不是封神之战,单凭闻太师一人之力,他完全有能力击败西岐,甚至根本不需要外界的帮助。西岐的军队,每次都需要依赖“外援”来取得进展,否则他们根本无法攻破商朝的防线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